当无数家长为孩子的手机问题愁眉不展、唉声叹气时倍倍网,我也曾深陷其中。那是一场漫长又揪心的“拉锯战”,而如今,我却在这场看似无解的困局中找到了破局之法,孩子也成功摆脱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。
初中
与手机的激烈“交锋”
1. 失控的起点:从电视到手机的“黑洞”
孩子小学阶段没有手机,初一和初二上学期,他借用我的手机娱乐。那时,他迷上了通过云视听小电视看B站视频,常常沉浸其中,如痴如醉。看着孩子如此沉迷,我心中的怒火蹭蹭往上冒。
一次,实在气得不行,我一冲动砸了电视,那“哐当”一声,仿佛是我愤怒的呐喊。然而,这并没有起到任何防控作用,孩子想玩的心就像野草,烧不尽、吹又生。
2. 手机的“诱惑”:从约定到失控
展开剩余86%初二下学期,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需求,我给他买了手机,并约定了使用规则。刚开始的几天,孩子还能遵守,但没过几天,他就开启了“无限畅玩模式”。
手机像无形的黑洞,吸走了他的时间和注意力。我尝试讲道理,告诉他过度玩手机的危害——影响视力、耽误学习,可他充耳不闻;我扬起手威胁,却在他倔强又恐惧的眼神中缓缓放下;争吵和责骂成了家常便饭,家里的气氛因手机问题变得紧张压抑。
3. 绝望的放手:从控制到“保命”
无论我怎么努力,都拦不住孩子想玩手机的心。我感到无比绝望,像在黑暗中摸索却找不到出口。后来,我想通了:既然管不住,那就先不管了吧。
总不能因为管孩子把自己气出病来,保命才是最重要的。于是,我狠下心不再催他、管他倍倍网,看到他玩得开心就出门,和他进行空间隔离。
我告诉自己:“管不了就不管,说了不听就省点力气。”当时的心态是后退了一步,是被迫的接纳,因为我已经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,都无济于事。
反思:越严格,越叛逆
现在回想起来,初中时期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并没有那么糟糕,是我无法容忍他玩超过两小时。在我的规划里,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,娱乐1小时或2小时就足够了。
我对孩子的时间管理越严格,他就越叛逆,玩得越停不下来。为了不让我生气,他甚至开始偷偷摸摸地玩。
高中
从开放到引导的转变
1. 课题分离:从包办到放权
有了初中受挫的经历,高中后我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几乎开放。不在规定时间,大部分时候我也不再收孩子的手机。
一方面,我意识到要对孩子进行“课题分离”——之前我包办与管理得太精细,总把他当成需要呵护的小宝贝,却忽略了他已经长大,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能力;
另一方面,孩子也不再是那个能被我轻易驾驭的初中生,他有了主见和个性。我乐得清闲,把学习的课题和电子产品的管理权交还给了孩子。
2. 大方向的约束:从放任到底线
放权与放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。我对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有个大方向的约束:白天不限制使用倍倍网,完全自由,但晚上12点前必须放下手机。
为了不引起他的抗拒,我让他睡前把手机放在客厅或我的房间。孩子大部分时候都能遵守约定,偶尔没在12点前放下,我也只是提醒,没有上纲上线地批评。
3. 厌学的“至暗时刻”:从理解到等待
然而,高二上学期却出现了一段让我痛心的时期:孩子厌学了,不写作业,不提学习的事,每个周末都玩到一两点,有时聊天,有时打游戏,有时刷视频。
将近一个学期,看着孩子沉迷游戏和手机,情绪跌宕起伏,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难受。但更多时候,我选择理解他背后的动机与需求——他心思不在学习上,我只能接纳。
这个过程无比煎熬,但我努力克制住硬管的冲动,做到狠心与放手,任他试错、碰壁、摆烂,让他在游戏与手机中即时满足。
4. 自我成长:从焦虑到赋能
同时,我一边将重心拉回自己身上,一边学习与自我成长。我把这段时间当成成长的契机,在管不了孩子的日子里,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,听课、复盘,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力与心理能量。
破局
自驱力的觉醒与修复
1. 平常心看待:从“洪水猛兽”到“成长工具”
那一个学期对我来说是痛苦的记忆,但也是成长的契机。我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声音:要平常态看待电子产品,不把它视为洪水猛兽,狠下心让孩子自主安排,做到课题分离和关键点把控。
学习和电子产品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,我只能提醒,不能过度参与与干涉。但我也不能完全放任——眼下管不了不代表一直不管,只是当下我更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、心态与能量。
2. 允许试错:从“纠正”到“等待”
我狠下心,眼见孩子碰壁、掉坑、沉迷,也不制止和纠正。因为我知道他此时拗在自己的情绪里,只能允许他横冲直撞、任性和犯错,等他头破血流的那一刻,才会回头。而我要做的是,在他回头的那一刻,以十足的状态与充沛的能量,帮助他迅速调整和纠错重启。
3. 自驱力的觉醒:从“被动”到“主动”
事实证明,我的选择与策略无比正确。当孩子想学习、想自发改变、觉得学习对自己很重要,并把学习当作人生课题时,手机自然而然就断舍离了,游戏也慢慢卸载不想玩了。
这漫长的恢复过程是自驱力的慢慢激活与修复,是我狠心放手、允许孩子试错后,他自我负责与自我承担的结果。
4. 耐心与爱的润泽:从“种子”到“破土”
耐心与无条件的爱像一股源头活水,在孩子的内心润泽与流动。孩子就像一颗被埋在土里的种子,在经历了黑暗与挣扎后,终于破土而出,向着阳光努力生长。
结语
成长是双向的旅程
如今,看着孩子逐渐走出手机的阴影,重新找回对学习的热情和生活的动力,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。这场与孩子手机问题的“战争”,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,但也让我收获了成长和智慧。
我明白:孩子的成长不是被“管”出来的,而是被“爱”和“信任”唤醒的。只要我们家长能够保持耐心和信心,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,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这场“战争”的胜利倍倍网,不在于我赢了孩子,而在于我和孩子一起,在试错与成长中,找到了更和谐的相处方式。
发布于:河南省红腾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